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抑郁症的发病人数也在逐年上升。抑郁症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特点[1]。目前,抑郁症被列为人类健康头号杀手,对人们的心理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早在《内经》就有关于郁证病机和治则记载,一直为后世所推崇[3]。郁证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瘀滞所致[4]。《临证指南医案·郁》所载病例,均属情志之郁,治疗多以疏肝理气,值得临床借鉴,为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疏肝解郁胶囊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症状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门诊诊治的抑郁症伴发焦虑症病人90例。入选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20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24)评分≥14分,受试者本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脑器质性精神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2周内服用过其他抗抑郁药物。将90例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观察组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45.57±11.03)岁;病程(3.20±0.97)年。对照组45例,其中男19例,女26例;年龄(45.44±9.52)岁;病程(3.13±1.13)年。两组病人年龄、病程、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抑郁发作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疏肝解郁胶囊(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粒0.36 g)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山东京卫制药有限公司,每片5 mg)口服治疗。疏肝解郁胶囊每次0.72 g,每天2次;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每天早晨口服10 mg,可以依据病情和耐受性加至20 mg/d,连续治疗6周。对照组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口服治疗,每天早晨服用1次,每次10 mg,可以依据病情和耐受性加至20 mg/d,连续治疗6周。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周末、第6周末HAMA评分、HAMD评分。观察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量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病例脱落情况 观察组43例完成了6周的临床观察,2例在第3周、第4周脱落,脱落原因:1例是不来复查而失访,另1例是因便秘不良反应而脱落。对照组44例完成了6周的临床观察,1例在第3周脱落,脱落原因为失访。
2.2 两组HAMA、HAMD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HAMD和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6周、第3周HAMD和HA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6周末HAMD和HAMA评分与治疗第3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6周、第3周HAMD和HA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HAMA评分比较(±s) 分
项目 组别n治疗前治疗第3周治疗第6周HAMD 观察组4331.66±3.7718.15±2.371)6.86±2.601)2) 对照组4432.60±3.4124.70±4.481)14.59±3.021)2) t值 -0.088-9.301 -12.788 P 0.930 0.000 0.000 HAMA 观察组4328.53±2.9513.34±2.471)6.83±2.1311)2) 对照组4428.48±2.5322.59±2.621)13.22±2.811)2) t值 0.076-16.994-8.650P0.939 0.000 0.000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与同组第3周末比较,2)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第3周、第6周末分别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322,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例(%)
组别 n口渴便秘头晕食欲减退合计观察组 430(0.00) 1(2.33)0(0.00) 0(0.00)1(2.33)对照组440(0.00)1(2.27)0(0.00)1(2.27)2(4.54)
抑郁症也称抑郁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为低落情绪,兴趣减少,精力缺乏,属于心境障碍的典型类型之一[5-6]。抑郁症导致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家庭精神负担[1,6]。国内外抑郁症防治指南的治疗目标是临床痊愈,降低病残率和自杀率,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减少复发风险,但西药治疗效果不够理想[6]。若及时、早期发现抑郁症的临床症状,给予早期重视和干预将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本研究观察疏肝解郁胶囊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症状的疗效、安全性,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抑郁伴焦虑症状疗效更好,安全性相当,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类似。如一些研究表明舒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较单药帕罗西汀疗效更佳,不良反应更少[6-7]。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属于一种外消旋西酞普兰的左旋对映体,主要用途是治疗重症抑郁症、广泛性焦虑,其作用机制是对5-羟色胺(5-HT)的再摄取反应进行抑制[8]。相关学者研究,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能增强中枢5-HT作用,抑制其再摄取,从而治疗抑郁症[9]。有研究显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10],治疗抑郁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11]。目前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以假说解释,一般认为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其中突出的是儿茶酚胺假说[12],内容主要是抑郁症机制可能与脑内的神经递质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降低有关,常见的药物有帕罗西汀、舍曲林、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氟西汀等。
疏肝解郁胶囊是一种治疗抑郁症的纯中药复方制剂,包含柏贯叶金丝桃、刺五加成分,具有安神定志、疏肝解郁、健脾补胃、清脑宁心等功能。贯叶金丝桃可提高人体内脑组织的5-羟色胺2(5-HT2)等浓度,刺五加能对多巴胺神经元进行保护,能加速单胺递质的合成、释放,提高神经功能保护能力[6,13]。已被证明能够治疗轻中度抑郁,治疗效果与传统抗抑郁药物相当,柏贯叶金丝桃抗抑郁机制是可以通过突触前膜和后膜双方面提高5-HT浓度,在突触前膜与5-HT结合,引起细胞内钙离子增加,诱导钙离子依赖性的5-HT释放表达,改变5-HT受体的低敏状态,因而能够抗抑郁[6,14-15]。有学者研究,柏贯叶金丝桃能够通过提高细胞Na+浓度,不仅能抑制突出前膜神经递质再摄取5-HT,而且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有效治疗抑郁[6,14]。有实验证实,刺五加的提取物能够通过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的功能达到抗抑郁的作用,刺五加不仅抑制兴奋过程,而且使抑制更加集中,从而增加抑制过程,不仅毒性低,而且治疗效果好[6]。
综上所述,采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症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1] 袁海宁,贾竑晓,朱虹,等.“清热解郁方”合并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34(2):211-213.
[2] 宋昊,陈永新,黄素培,等.解郁丸联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9):1529-1531.
[3] 肖迎光,柯春兰.疏肝解郁胶囊联合舍曲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4,42(2):118-120.
[4] 李富昌.柴胡疏肝散加减配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8):730-731.
[5] 刁端忠.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6,29(5):371-373.
[6] 范长河,廖湘交,姜美俊,等.舒肝解郁胶囊联合氟伏沙明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对睡眠影响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9):71-74.
[7] 王云红.舒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6):555.
[8] 郭新文,王隽,阿不力克·木克里木,等.疏肝解郁胶囊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20):133-136.
[9] 王海燕,那万秋.雌激素替代疗法及心理干预结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9):2363-2365.
[10] 徐丽红.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22-24.
[11] 蒋荣泉,吴美娟,徐芝娟,等.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对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30):56-58.
[12] 华彩霞,朱满莲,周云芳,等.度罗西汀与舍曲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2):116-117;120.
[13] 程琼,庄文锦,刘君鹏,等.疏肝解郁胶囊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5):3949-3951.
[14] Farahani MS,Bahramsoltani R,Farzaei MH,et al.Plant-derived natural medic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an overview of mechanisms of action[J].Rev Neurosci,2015,26(3):305-321.
[15] Oliveira AI,Pinho C,Sarmento B,et al.Neuroprotective activity of hypericum perforatum and its major components[J].Front Plant Sci,2016,7: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