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浪潮”来势凶猛,给未富先老的中国带来空巢家庭、独孤老人、子女照顾负担、社会老年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截至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人达4 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7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 ,其中完全失能的老人达1 24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5%,比2010年增加了160万人[1]。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成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中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长期照护(long-term care,LTC)定义为:由家庭或朋友非正式照料者和养老机构专业人员进行的照护活动,以保证自理能力缺乏的个人能得到较高的生活质量,并拥有最大可能的独立、自主、参与、个人充实及个人尊严[2]。我国长期照护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标准的长期照护需求评估标准和长期照护模式。本研究调查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现状,为构建长期照护等级评估标准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 2016年6月—2016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和目的抽样法选取在泰安市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220名失能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年龄≥60岁;②采用《老年人能力评估表》评估能力等级为轻度失能至重度失能者;③在所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常驻居民;④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伴精神系统疾病或精神病史者;②存在严重智力障碍者;③拒绝参与本研究,不合作、表达不清者。样本量计算:根据Kendall样本含量估计法,样本含量可取变量的5~10倍。本研究各量表的维度分别为:一般资料9项,能力等级4项,长期照护需求4项,共17个变量,所需样本量至少为170人,考虑到15%的无效应答率,最终确定样本含量为200例。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泰安市11个社区符合条件的社区失能老人,采用面对面直接评定方式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统一指导语,由病人自行填写;不能自行填写者,口头回答后,由研究者代填。问卷填写完毕,研究者检查问卷是否有漏项或明显逻辑错误,如有则由病人补充或修改,经核对无误后收回,用时15~25 min。共发放问卷202份,回收有效问卷194份,有效回收率为96%。
1.2.2 调查工具
1.2.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①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②社会经济资料,包括子女数量、居住状况、经济来源、患慢性病情况。
1.2.2.2 老年人能力评估表 采用2013年国家民政部颁布并实施的老年人能力表评估进行失能老人能力等级评估,量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和社会参与4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老年人能力等级判定:0级为能力完好、1级为轻度失能、2级为中度失能、3级为重度失能。
1.2.2.3 长期照护需求调查表 采用石小盼[3]研制的长期照护需求调查表,包括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精神慰藉需求和社会参与需求4个维度,共20个条目。根据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不需要、不需要、需要、很需要、非常需要分别赋值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表明需求程度越高。调查表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62,重测信度为0.86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社区失能老人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社区失能老人的一般资料(n=194)
项目类别人数构成比(%)性别男9448.5女10051.5年龄60~<70岁6332.570~<80岁7237.1≥80岁5930.4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533.5中学8242.3大学及以上4724.2婚姻状况配偶健在11056.7无配偶8443.3人均月收入1 000~<2 000元126.22 000~<3 000元11358.2≥3 000元 6935.6子女数0个21.01个4623.72个6935.63个及以上7739.7居住情况独居7940.7非独居11559.3经济来源子女3116.0退休金12564.4政府补贴3819.6
2.2 能力等级情况 中度失能老人居多,轻度失能老人比例最低。结果见表2。
表2 社区失能老人能力等级分布情况(n=194)
能力等级人数构成比(%)轻度失能5628.9中度失能7337.6重度失能6533.5
2.3 慢性病患病情况
2.3.1 慢性病患病种类 社区失能老人所患慢性病种类中,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
2.3.2 慢性病患病数量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失能老人均患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失能老人有102人,占52.6%。见表3。
表3 社区失能老人慢性病患病数量(n=194)
患慢性病数量人数构成比(%)1种3417.52种5829.93种6533.54种3015.5 ≥5种73.6
2.4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得分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总分为(55.71±10.51)分,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医疗保健服务(16.92±4.04)分。结果见表4。
表4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得分情况(n=194)
维度条目数理论得分范围实际得分范围得分(x±s)排序医疗保健服务55~2510~2516.92±4.041精神慰藉55~2512~2114.83±2.502日常生活照料55~255~2514.75±6.033社会参与55~256~189.21±3.174总分20 20~10041~8455.71±10.51
2.5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相关因素分析
2.5.1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与慢病数量、能力等级的相关性分析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总分、日常生活照料维度、医疗保健服务维度与慢性病患病数量、能力等级呈正相关。见表5。
表5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与慢性病患病数量、能力等级的相关性分析(r值)
变量慢性病患病数量能力等级长期照护需求总分 日常生活照料 医疗保健服务 精神慰藉 社会参与慢性病患病数量 1.000能力等级 0.8332)1.000长期照护需求总分 0.5532) 0.6502)1.000日常生活照料 0.5792) 0.7132) 0.8772)1.000医疗保健服务 0.5572) 0.6722) 0.9172) 0.9332)1.000精神慰藉-0.105 -0.2322)0.014 0.3942) 0.2302)1.000社会参与 0.103 0.1261) 0.4892)0.1261) 0.1721) 0.2062)1.000
1) P<0.05;2) P<0.01
2.5.2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居住情况与经济来源的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人口学特征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比较(n=194)
项目类别人数得分(x±s)统计值P性别男9456.54±11.09t=1.069>0.05女10054.93±9.92年龄60~<70岁6349.60±8.3270~<80岁7256.60±9.12F=23.120<0.05≥80岁5961.15±10.96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549.82±8.33中学8258.70±10.64F=18.116<0.05本科及以上4758.66±9.67婚姻状况配偶健在11051.25±8.08t=-7.718<0.05无配偶8461.55±10.50人均月收入1 000~<2 000元1248.00±3.742 000~<3 000元11355.31±10.42F=4.739<0.05≥3 000元6957.71±10.85子女数0个 248.50±2.121个4654.72±8.97F=1.590>0.052个6957.58±11.79≥3 个7754.49±9.85居住情况独居7962.66±10.13t=9.110<0.05非独居11550.94±7.77经济来源子女3150.55±7.98退休金12355.97±10.34F=6.029<0.05政府补贴3859.08±11.47
2.5.3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将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总分作为因变量,经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居住状况、经济来源和慢性病数量以及能力等级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赋值说明见表7。结果见表8。
表7 自变量赋值表
自变量赋值说明自变量赋值说明年龄60~<70岁=1;70~<80岁=2;≥80岁=3居住状况独居=1;非独居=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中学 =2;本科及以上=3经济来源子女=1;退休金=2;政府补贴=3婚姻状况配偶健在=1;无配偶=2慢性病数量1种=1;2种=2;3种=3;4种=4;5种及人均月收入1 000~<2 000元=1; 2 000~<3 000元=以上=52;≥3 000元=3能力等级轻度失能=1;中度失能=2;重度失能=3
表8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194)
影响因素回归系数标准误标准化回归系数t值常量49.2377.7866.324慢性病数量(X1) 0.6351.0350.0640.614年龄(X2) 1.9541.4050.1481.391文化程度(X3) 0.0511.0630.0040.048婚姻状况(X4) 0.6932.4680.3300.281人均月收入(X5) 1.0991.0950.0601.003居住情况(X6)-4.7352.454-0.222 -1.929 经济来源(X7)-0.9351.120-0.053 -0.835 能力等级(X8) 7.1051.5820.5344.490
注:R=0.676,R2=0.457,F=19.437,P=0.000
结果显示,F=19.437,P<0.05,回归方程(含有常量)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方程模型为:Y=49.237+0.635X1+1.954X2+0.051X3+0.693X4+1.099X5-4.735X6-0935X7+7.105X8 决定系数R2=0.457,表示长期照护需求的变异中有45.7%可由自变量的变异来解释。慢性病数量、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和能力等级是长期照护需求的正向影响因素,居住情况和经济来源是长期照护需求的负向影响因素。
3.1 失能老人患慢性病数量多 失能老人能力等级以中度居多,且患慢性病3种及以上者占52.6%,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随着患慢性病数量的增加,老人的失能程度也随之加重,这与陈炜等[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刘晔翔等[5]研究显示,需要慢性病护理服务的老年人占15%,慢性病护理服务已成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首要需求。失能可以理解为因为患慢性病、躯体损伤、心理失调导致功能受损,进而日常生活受限的一种状态[6-7]。慢性病致残率高,防治慢性病,对改善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医护人员在关注失能老人需求的同时,应同时加强慢性病护理服务,将慢性病防治和护理作为长期照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脑卒中等疾病的健康教育活动,针对个案制定具体的长期照护服务,使失能老人得到整体、全面的照护。
3.2 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 本研究结果显示,失能老人主要的长期照护需求是医疗保健服务,与杜远征等[8-9]的研究结果一致。其次是精神慰藉、日常生活照料,与林婷等[10]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与失能老人患慢性病数量较多、心理脆弱所致。李晔[11]研究表明,失能老人需求前4位依次是:定期体检、紧急救护、建立健康档案、医护人员上门诊疗服务。李强等[12]调查山东省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日常照料。失能老人由于身体功能障碍,迫切需要得到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和更多的支持关爱。而大多数养老机构仅能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严重缺失,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未得到满足[12]。失能老人中焦虑及抑郁的患病率分别为17.2%、27.4%。40.5%的失能老人幸福感降低[11]。提示在满足失能老人医疗保健和日常生活照料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建设,关注失能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长期照护服务机制,满足失能老人多样化需求。
3.3 不同程度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不同 本研究显示,能力等级越高,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越高。Kuzuya等[13]认为生活自理能力是影响老年人选择长期照护的重要原因之一。Rogero等[14]研究表明,失能程度越重,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对长期照护的需求越高。汪群龙等[15]研究表明,随着老人失能程度的增加,对日常生活照料及陪同、陪伴、聊天等精神慰藉照护需求增加,但医疗、护理、保健、康复服务等需求差异性不大。
3.4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居住状况、经济来源和慢性病数量以及能力等级是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Liu等[16-17]研究均表明,失能老人年龄越大,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越大。Wee等[18]在3 752名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现况调查中发现,文化程度是长期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低收入是老年人对安全需求增强的主要因素[19-20],社会经济地位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21]。张玉晶等[22]调查结果显示,配偶状况影响长期照护需求。Thresa等[23]研究显示,不同慢性病导致长期照护需求的层次和内容不同。
3.5 对开展长期照护的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①整合照护资源,推进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服务模式;②建立长期照护需求评估体系,规范长期照护等级服务评估标准;③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长期照护服务机制,尊重失能老人多样化需求;④重视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建立系统性效果评价机制;⑤加强长期照护专业人才培训,规范行业标准。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能力等级和居住状况等。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以失能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根据需求的影响因素,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由于本研究仅选取了泰安市失能老人为研究对象,样本选择比较局限,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结论的有效性。同时由于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被试者需要一对一解释问卷项目,导致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下一步应在此基础上构建长期照护等级服务评估模式。
[1] 魏彦彦,孙陆军.失能老年人获得家庭支持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606-3608.
[2] HO M L,SETO W H,WONG L C,et al.Effectiveness of multifaceted hand hygeiene interventions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in Hong Kong: a cluster-randomized control ledtrial[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2,33(8):761-767.
[3] 石小盼.辽宁省农村养老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J].锦州:锦州医科大学,2017.
[4] 陈炜,郝世超,茅范贞,等.厦门市老年人失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5):770-773.
[5] 刘晔翔,罗力,邓海巨,等.普陀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6,19(1):70-73.
[6] 林倩.失能失智老人机构养老需要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7] 张希,戴付敏,麦瑞安·韦尔奇.美日澳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特色与启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0):29-31.
[8] 杜远征.失能老人长期健康护理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9] 刘婷婷,袁畅,赵洪军,等.乌鲁木齐市养老机构老年人服务需求现状调查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4):482-485;489.
[10] 林婷,李倩,傅凡.福州市养老机构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1):1354-1358.
[11] 李晔.失能老人生活质量调查及社区资源需求与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
[12] 李强,岳书铭,毕红霞.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5(5):30-41.
[13] KUZUYA M,HASEGAWA J,HIRAKAWA Y,et al.Impact of informal care levels on discontinuation of living at home in community-dwelling dependent elderly using various community-based services[J].Arch Gerontol Geriatr,2011,52(2):127-132.
[14] ROGERO G,ROSENBERG M W.Paid and unpaid support received by coresident informal caregivers attending to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in spain[J].Eur J Ageing,2011,8(3):95-107.
[15] 汪群龙,金卉.城市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偏好及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1):2805-2807.
[16] LIU N,ZENG L,LI Z,et 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long-term care needs among elderly individuals living alone: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rural areas of Shaanxi province China[J].BMC Public Health,2013,13:313.
[17] KU L J,LIU L F,WEN M J.Trends and determinants of informal and formal caregiving in the community for disabled elderly people in Taiwan[J].Arch Gerontol Geriatr,2013,56(2):370-376.
[18] WEE S L,LI Y,SUN Y,et al.Determinants of long-term care needs of community dwelling older people in Singapore[J].Am Geriatr Soc,2014,62(12):2453-2454.
[19] LYN M J,JHNSON F S.Just for us:in-home care for frail elderly and disabled individuals with low incomes[J].NC Med,2011,72(3):205-206.
[20] CASADO B L,VAN VULPEN K S,DAVIS S L.Unmet needs for home and community-based services among frail older Americans and their caregivers[J].Ageing Health,2011,23(3):529-553.
[21] 仲亚琴,王健,张国杰.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5(5):852-855.
[22] 张玉晶,路雪芹,张婷,等.农村失能老年人护理需求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6):1026-1028.
[23] THRESA C,STEFAN N.Modeling the demand for long-term cara services under uncertain information[J].Health Care Manag Sci,2012,15(4):38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