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指产妇在产褥期出现的一系列抑郁症状的总称,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沮丧、焦虑,部分产妇会出现自我伤害及伤害新生儿等临床表现。研究表明,产后抑郁患病率为9.6%~23%[1-2]。国内研究显示,适龄产妇产后抑郁患病率为14.7%[3]。而我国高龄产妇约36.9%会在产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4]。据研究表明,直辖市等发达地区产后抑郁发生率低于县级地区,东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低于西部贫困地区[5]。同时,有过生产经历的女性第2次或者第3次生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概率显著提高[6]。产后抑郁的危害不容忽视,高龄妇女的妊娠和分娩,使其自身处于一种压力状态,对个体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应激反应,直接影响着高龄孕妇的心身健康[7]。同时,有焦虑、抑郁情绪的高龄孕妇发生早产、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概率明显高于适龄产妇[8]。高龄孕妇是指年龄≥35岁的孕产妇[9]。如今,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加,女性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使得平均生育年龄推迟。此外,辅助生殖技术日益完善,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使得高龄孕产妇数量逐年递增。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1980年—2013年,美国妇女20~24岁的生育率由11.52%下降为8.07%,而35~39岁的生育率由1.98%上升至4.93%。《中国统计年鉴》按年龄阶段对育龄女性生育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女性35~39岁的生育率为0.865%,40~44岁为0.177%;至2012年,分别为1.256%及0.340%[10]。在国家统计局对基于1%人口变动的第一孩次生育率调查样本数据中也显示,我国高龄生育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11]。因此,本研究针对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高龄产妇提供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1 应对方式 应对是个体在紧张的内外环境中所做出的维护心理康宁的尝试,是面对各种心理应激时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Haghighatgou等[12]研究发现,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抑郁的产妇往往采用消极的方法或策略应对环境应激及其相关的情绪困扰[13]。吴劲东等[14]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因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改变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学习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培养积极应对方式,将有利于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1.2 希望水平 希望是孕产妇在分娩前后这段特殊时期不可缺少的一种信念。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希望理论运用到医疗领域,希望作为一种积极的内部支持力量与未来的目标和期望相关,也可以影响个人的行为[15]。张侠等[16]研究了产妇希望水平与产后抑郁的相关性得出,希望水平低的产妇更容易发生产后抑郁。目前,国内外关于高龄产妇希望水平的研究尚少。高龄产妇常伴有各种合并症与并发症,其自身状况、胎儿健康及家庭环境等问题,使产妇面对许多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孤立、否认和妄想,这些问题会影响她们产后的情绪和希望。因此,研究高龄产妇产后抑郁与希望水平的关系,使护士注意在工作中注意增加产妇希望水平,促进产妇身心健康。
1.3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活动目标,是否能有效处理妊娠期各种应激事件的信念或自信心[17]。妇女在妊娠期自我效能感较弱。刘慧萍[18]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孕妇自我效能感处于中下等水平,妊娠和分娩对其造成心理压力。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副作用,可以推测心理健康状态,两者呈负相关[19]。另外,也有研究报道,孕妇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呈正相关,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孕妇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良好管理,有助于其健康状况的改善[20]。孕期自我效能和抑郁情绪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护理人员有必要对孕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水平。
1.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与个人和环境之间存在一种交互关系,是一种复合维度的概念,是保证和维持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交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的个体易发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危及他们的身心健康[21]。而充裕的社会支持对于维持个体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则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发现,高龄产妇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利用越充分,越不容易发生不良的心理问题[22]。同时,高龄产妇由于身体机能的影响,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大大增加[23]。居家照顾孩子也使高龄产妇与外界接触机会较少,相对来说获得的社会支持也减少。而且受到年龄及生理的限制,与同事、朋友之间的沟通减少,甚至有些高龄产妇由于分娩年龄过大,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理解,从而不能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造成其心理状态失衡,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1 创建高龄孕妇人文关怀病房 1979年,Watson[24]在护理工作中首先提出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提倡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日常的护理服务中,培养护士,使其认真倾听高龄孕妇的主诉;鼓励并接受高龄孕妇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表达;主动关怀高龄孕妇的意愿与意识;给高龄孕妇灌输信念与希望,系统运用问题并对解决方法做出决策;同时了解高龄孕妇的需求,满足其个人的需要。这一理念得到了医护人员的普遍认同。黎慧霞等[25]对产妇进行产前人文关怀,结果显示,采用人文关怀能够增强孕妇的信心,消除孕妇的恐惧心理,同时,减少了孕妇的剖宫产率,提高了自然分娩率。谭璇等[26]在某三级甲等医院眼科病房基于Watson关怀理论创建人文关怀示范病房,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住院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对孕妇实行人文关怀护理的研究尚少,还没有专门针对高龄孕妇进行人文关怀的报道。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的实际配备不足,对孕妇进行系统的人文关怀,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能够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高龄孕妇人文关怀病房,为高龄孕妇提供支持性、保护性、纠正性的心理、社会和精神环境,与其建立帮助、信任、关怀性的关系[27],还有待护理界人士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
2.2 “互联网+”健康教育 如今,信息产业迅猛发展,手机和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的通信设备,手机飞信、微信和QQ聊天工具几乎被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普遍接受及应用。冯海嫦等[28]应用微信平台结合心理咨询门诊对高龄孕妇进行心理干预,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缓解产前紧张、焦虑、产后抑郁等不良心理,从而对高龄孕妇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妊娠结局等均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黄小英等[29]研究结果也证明了此观点。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和健康教育的发展,现代人更加重视孕妇及胎儿的健康状况,以往的健康教育模式受到了医院场地、孕妇工作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及时地向孕妇及家属传递相关的健康知识[30]。现在,国内学者广泛地将互联网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孕妇及家属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接受孕期保健、育儿知识,及时解决高龄孕妇的疑问,有利于母婴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高龄孕妇的困惑与担忧。
2.3 聚焦解决模式 聚焦解决模式又称为焦点解决模式,由Steve de Shaze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是一个以心理学为背景,充分尊重个体、相信其自身资源和潜能的心理治疗模式,聚焦解决模式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心理护理领域[31]。Brien等[32]在孕妇及产后家庭访视中运用聚焦解决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使孕妇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效能都有了明显提高,增强了孕妇的积极健康行为。刘芬等[33]将该模式的5个步骤灵活运用于产前焦虑的孕妇,结果显示,孕妇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分娩方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得分、产后2 h出血量等妊娠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国内外学者现已经将聚焦解决模式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4]、癌症[35]、糖尿病[36]等疾病的健康服务相关领域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高龄孕妇的心理健康干预方面的应用尚少。虽然该模式的治疗效果较小,但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积极的效果满足病人的自主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临床工作者应将该模式应用于日常护理工作中,以孕妇为主角,让孕妇自己提出问题并制定适宜的目标,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寻求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护理人员应不断地对孕妇做出肯定和赞扬,鼓励其行为,增强孕妇的信心,参与自身的健康和情绪管理,可有效改善高龄孕妇分娩依从性差、应对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点。
2.4 家庭支持与照护 家庭支持是我国社会支持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中尤其是配偶的支持和关心,能够使产妇感受到尊重与理解,在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中快乐的生活,提高她们面对生活的积极性[37]。妊娠期女性内心极为脆弱,高龄孕妇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更加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加强家人与孕妇的沟通交流,对孕妇家庭成员实施健康教育,使孕妇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可以降低孕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Dennis等[38]研究也表明,配偶重视性支持有利于孕妇的心理健康,配偶应学会鼓励孕妇,给予孕妇尊重与关怀,积极参与育婴活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高龄孕妇家庭成员的干预,引导丈夫与家属为孕妇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氛围,关心呵护孕妇,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尊重每次分娩,避免因产妇再次分娩而受到忽视,使产妇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有利于产妇的心理健康。
产后抑郁不仅对高龄产妇危害很大,还会对社会和家庭产生不利影响。高龄产妇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广泛受到社会的关注,医护人员应早发现、早干预,了解高龄产妇的健康需求,为其提供专业、个体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目前,针对高龄产妇的社会心理问题,已有多种护理干预措施,但现阶段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护理干预模式可以对高龄产妇出现的社会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干预。尽早正确评估高龄产妇的心理状态,了解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的压力源,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关护理措施,避免其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有效减少产后抑郁症、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尝试构建一个针对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模式,更加全面、系统地解决高龄产妇妊娠期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
[1] DINDAR I,ERDOGAN S.Screening of Turkish women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within the first postpartum year:the risk profile of a community sample[J].Public Health Nurs,2007,24(2):176-183.
[2] MIYAKE Y,SASAKI S,YOKOYAMA T,et al.Risk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relation to dietary fish and fat intake in Japan:the Osaka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tudy[J].Psychol Med,2006,36(12):1727-1735.
[3] 刘慎梅,胡艳芳.产后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护理,2015,7(4):281-283.
[4] 徐艳红.高龄产妇妊娠结局、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6.
[5] 徐华春,黄希庭,陈传锋,等.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特点与结构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427-433.
[6] 李连芳.九型人格理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产后抑郁症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5,30(16):71.
[7] 张艳霞.高龄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的调查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86-187.
[8] 鹿榕.高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相关高危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4):71-73+83.
[9] 李月花,王艳萍,代礼,等.基于医院的全国高龄产妇比率变化趋势[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43(12):1073-1076.
[10] 刘晓峰.266例高龄初产对母儿影响的分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
[11] 刘爽.女性生育年龄推迟问题的不良后果及思考[J].首都公共卫生,2013,7(6):269-271.
[12] HAGHIGHATGOU H,PETERSON C.Cop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Iranian students[J].J Soc Psychol,1995,135:175-180.
[13] 刘联琦,周平,张红卫,等.产后抑郁症患者个性特征与认知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3):2822-2825.
[14] 吴劲东,吴国丽,刘学兵.个性、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社区女性抑郁发生的作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37-639.
[15] FELDER B E.Hope and coping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diagnoses[J].Cancer Nurs,2004,27:320-324.
[16] 张侠,张静平.产妇希望水平和产后抑郁的相关分析[J].护理研究,2016,30(6C):2242-2243.
[17] 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18] 刘慧萍.妊娠期妇女自我效能的现状调查[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10):1467-1470.
[19] 曾荣侠.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4.
[20] 蔡小霞,李夏婷,刘慧萍.妊娠期妇女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2964-2965;2967.
[21] 甘照宇,王继辉,钟智勇,等.中国奴族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大五人格特征的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8):719-721.
[22] KLINTCARLANDER A K,ANDOLF E,EDMAN G,et al.Impact of clinical factors and personality on the decision to have a second child.Longitudinal cohort-study of first-time mothers[J].Acta Obstetricia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2014,93(2):182-188.
[23] 邓雪英,唐四元,周丹丹,等.城市核心家庭妇女产后抑郁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3):2898-2902.
[24] WATSON J.Nursing: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caring[M].Boston:Littie Brown and Company,1979:254.
[25] 黎慧霞,黄小芬.探讨产前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对孕妇分娩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0):1549-1550.
[26] 谭璇,鲁才红,刘义兰,等.基于Watson关怀理论创建人文关怀示范病房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6,23(12):23-26.
[27] 李爱夏,曹蕾,陈燕,等.Watson关怀理论在养老护理员职业质培养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21(22):12-14.
[28] 冯海嫦,张海花,瞿国霞,等.微信平台结合心理咨询门诊对高龄孕妇心理干预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6):154-156.
[29] 黄小英,杨求成,许钊,等.运用微信对妊娠期糖尿病高龄孕妇进行饮食指导的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4):51-54.
[30] 刁瑾薇,俞文敏,尹璐.互联网在孕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10):81-82.
[31] MC ALLISTER M.Doing practice differently:solution-focused nursing[J].J Adv Nurs,2003,41(6):528-535.
[32] BRIEN R A,BACA R P.Application of solution focused intervention to nurse home visitation for pregnant women and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7,25(1):47-57.
[33] 刘芬,邓爱辉,王慧荣,等.聚焦解决模式在产前焦虑孕妇心理护理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2014,28(5A):1572-1573;1575.
[34] 沈敏,李琼颖,周烨,等.聚焦解决模式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运动耐力[J].上海护理,2013,13(3):30-32.
[35] NEILSON-CLAYTON H,BROWNLEE K.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with cancer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J].Journal of Psychosocial Oncology,2002,20(1):1-13.
[36] 张文杰,许勤,郭红梅,等.聚焦解决模式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访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37-240.
[37] 朱瑞娟.80后城市女性产后抑郁、社会支持与互联网使用的质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4):355-358.
[38] DENNIS C L,ROSS L.Women′s perceptions of partner support and confli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6,56(16):58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