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稳定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心理方面的联系程度[1]。人际关系的好坏对生活的态度、身心健康及学习积极性和效率都有重要影响[2]。实习是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过渡阶段,此时由于护生缺乏社会经验,必然会面临许多适应问题,尤其是人际关系[3],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学习和自身发展。国内学者对实习护生人际关系进行了调查,指出实习护生的人际关系现状良好,且人际关系已成为其焦虑和角色转换障碍的主要原因,需引起护理管理人员的关注[4-6]。但既往研究对实习护生进行人际困扰和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较少,因此本研究针对目前实习护生的特点,对某三级甲等医院实习护生进行人际关系困扰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进一步分析护生临床实习期间的人际关系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实习护生人际关系教育方案的构建提供借鉴。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6年4月选择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实习护生278名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实习时间6个月~10个月、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确诊有心理问题的实习护生。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一般资料问卷 为自设问卷,包括实习护生性别、学历、生源地、家庭户口、家庭结构、实习时间。
1.2.1.2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采用郑日昌[7]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调查,包括交谈困扰、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性朋友交往困扰4个维度,共28个条目,选择“是”计1分,“否”计0分,分数越高,说明人际关系困扰越严重,0分~8分说明无人际关系困扰或困扰较少;9分~14分说明人际关系轻度困扰;15分~20分说明人际关系中度困扰;>20分说明人际关系重度困扰。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5,分半信度为0.78。
1.2.1.3 人际交往能力问卷(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ICQ) 问卷由Buhrmester[8]编制,用于评价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建立、适度拒绝、自我暗示、冲突管理和情感支持5个维度,共4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分为“做不到,感觉极其不安,并且没有把握,因此尽量逃避开”,5分为“非常擅长这么做,感觉非常轻松,并且能够处理得非常出色”,分值越高,表明人际交往能力越强。2005年由魏源[9]引进并翻译,该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87,重测信度为0.78~0.86,人际交往能力得分达到总分的80%及以上(≥160分)表示人际交往能力较好;低于总分的80%(<160分)表示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1.2.2 资料收集方法 研究者取得主管部门的同意和许可,于2016年4月对实习护生进行团体心理测评,由1名主试和2名辅试主持。首先,由研究者向研究对象介绍调查目的、内容和问卷填写要求,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发放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填写,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06份,中途因工作学习等原因离开导致问卷未全部完成3份,填写不全17份,填写项目前后矛盾8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等描述护士的一般资料及人际关系困扰、人际交往能力得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实习护生的一般资料 278名实习护生中,男31名,女247名;本科210名,专科68名;生源地:重庆市168名,其他地区110名;城镇户口142名,农村户口136名;独生子女223名。
2.2 实习护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情况 115名(41.4%)实习护生人际关系无困扰或困扰较少,109名(39.2%)轻度困扰,47名(16.9%)中度困扰,7名(2.5%)重度困扰。实习护生人际交往能力得分为(135.76±19.70)分,22名(7.9%)人际交往能力较好,256名(92.1%)人际交往能力欠佳。不同特征实习护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比较见表1、表2。
表1 不同特征实习护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得分[M(P75-P25)] 分
项目 人数交谈困扰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性朋友交往困扰总分性别 男312.00(2.00)5.00(2.00)2.00(1.00)3.00(2.00)13.00(6.00) 女2471.00(3.00)4.00(3.00)1.00(2.00)2.00(2.00)10.00(10.00) Z值-1.096-1.695-2.747-4.301-4.018 P0.2730.0900.0060.0000.000学历 本科2100.50(2.00)4.00(3.00)1.50(2.00)2.00(2.00)6.00(9.00) 专科686.00(2.75)4.00(2.00)2.00(2.00)2.00(2.75)13.50(6.00) Z值-10.454-1.785-1.328-0.918-6.984 P0.0000.0740.1840.3580.000生源地 重庆市1681.00(2.00)3.00(3.00)1.00(2.00)1.00(3.00)8.00(7.00) 其他地区1101.00(3.00)4.00(3.00)1.00(1.00)1.00(2.00)10.00(9.00) Z值-1.186-1.537-1.340-1.338-0.634 P0.2360.1240.1800.1810.526家庭户口 城镇1421.00(3.00)4.00(3.00)1.00(2.00)1.00(3.00)8.00(7.00) 农村1362.00(5.00)3.50(3.00)1.00(3.00)1.00(3.00)10.00(8.00) Z值-2.755-0.240-1.819-0.157-0.533 P0.0060.8100.0690.8750.594独生子女 是2231.00(3.00)4.00(3.00)3.00(3.00)1.00(3.00)8.00(7.00) 否552.00(3.00)4.00(3.00)2.00(3.00)2.00(3.00)10.00(10.00) Z值-0.412-1.364-3.918-0.083-0.267 P0.6810.1730.0000.9340.790
表2 不同特征实习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比较 分
项目 人数人际关系建立适度拒绝自我暗示冲突管理情感支持总分性别 男3127.02±4.8023.52±4.6622.77±4.4427.69±4.8328.41±5.28130.12±20.35 女24726.68±4.8225.78±4.9925.69±4.5028.21±4.6132.12±4.93139.57±19.56 t值0.372-2.394-3.410-0.556-3.918-2.524 P0.7120.0170.0010.5740.0000.012学历 本科21027.87±4.8525.31±4.6525.07±4.4727.63±4.7131.19±5.17136.11±20.52 专科6822.69±4.7224.95±5.2725.11±4.9228.09±5.0127.76±5.31134.81±20.08 t值7.7040.537-0.059-0.6894.7240.456 P0.0000.5920.9530.4910.0000.648生源地 重庆市16826.84±4.8725.27±4.7825.04±4.4827.77±4.7930.12±5.25136.03±20.17 其他地区11026.59±5.0225.33±5.0224.99±4.5227.54±4.9229.43±5.66134.92±21.20 t值0.413-0.1000.0910.5941.0390.440 P0.6790.9200.9280.6990.2990.661家庭户口 城镇14227.02±4.7525.26±4.7825.15±4.4827.77±4.6830.44±5.35134.60±20.09 农村13626.68±4.8025.41±4.7724.93±4.4027.39±4.7026.36±5.18137.08±19.91 t值0.594-0.2620.4130.6756.456-1.033 P0.5530.7940.6800.5000.0000.302独生子女 是22326.91±4.8725.45±4.7725.12±4.4927.65±4.9928.33±5.58134.69±21.42 否5526.90±4.7225.22±4.7625.03±4.4727.67±4.6330.37±5.13136.86±19.48 t值0.7150.3200.133-0.708-2.466-0.685 P0.9890.7490.8940.9780.0140.494
3.1 实习护生人际关系困扰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58.6%的实习护生存人际关系困扰,其中轻度困扰占39.2%,中度困扰16.9%,重度困扰2.5%,实习护生人际关系困扰检出率高于其他大学生群体28.10%~44.71%[10-11]。可能由于实习护生均是“90后”,黄燕[12]指出“90后”护理学生普遍存在人际沟通能力欠佳等困扰,导致其较难融入集体;同时实习护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临床经验,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定期轮转科室,面对新环境,难免存在各种适应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7.9%的实习护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好;92.1%的实习护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表明实习护生人际交往能力不乐观,这可能与实习护生缺乏人际交往相关知识和技巧[13]、带教教师对护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不重视和医院规章制度不完善[14]有关。周繁华等[15]认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护理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是护理学生走向社会、适应职业环境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因此,把握实习护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现状,制订系统且不乏个性化的人际关系教育方案以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离不开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
3.2 实习护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3.2.1 性别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实习护生在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待人接物困扰、异性朋友交往困扰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实习护生,这与许燕[16]研究结果一致;男性实习护生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及适度拒绝、自我暗示、情感支持因子得分低于女性实习护生,提示女性实习护生的人际关系困扰较少且人际交往能力优于男性。乔祎等[5]研究发现女性沟通能力强于男性,这一优势更有利于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石文惠等[17]的研究显示,男性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偏低,与其逞强好胜、易冲动、容易引起人际冲突有关。赵娅等[18]研究发现,护理工作更适合女性的传统观念、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偏低的职业认同感等都是影响男性人际关系发展重要因素。所以,临床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男性护生的人际关系教育,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及时发现并解决护生的人际困惑,指导护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3.2.2 学历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实习护生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和交谈困扰得分低于专科实习护生,且人际关系建立和情感支持维度得分高于专科实习护生。这可能的原因是本科实习护生在校时接受了更多的人文教育,校园活动更丰富,同时,本科护生年龄相对较大,心智更成熟[19]。王进等[20]调查发现,专科护生社交焦虑水平偏高,其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有关。因此,临床带教教师应多关心护生尤其是专科护生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鼓励专科学历的护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提升自信心,以促进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2.3 家庭户口 本研究结果显示:城镇户口的实习护生交谈困扰得分低于农村户口,情感支持因子得分高于农村户口。这与石文惠等[17]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原因为农村户口的学生担心自己表现不优秀而受到嘲笑和伤害,加上在经济上的差距,使其正常交往可能受到限制[21]。所以,农村护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更大。因此,临床带教教师在严格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不同家庭户口护生的心理特点,主动关心农村护生,多予以生活上的关心,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大胆倾诉人际交往的困惑,同时加强农村护生人际交往的培训,帮助其克服人际交往的认知和观念偏差,进而改善人际关系。
3.2.4 独生子女 本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困扰的待人接物困扰方面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李辉山等[22]认为大部分独生子女集体观念淡薄,情绪易激动,缺少容忍、谦让品质,易产生人际冲突。李丽君[23]认为,独生子女因欠缺关爱他人的服务意识和主动沟通能力易导致工作中不能主动关心服务病人,对病人的问题不能耐心倾听,有效沟通是保证病人安全和对其进行有效护理的基础[24]。目前临床带教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对护患沟通的实践技巧重视不够[5]。因此,未来临床教学需更新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如通过角色扮演、病人体验、情景模拟等方法,帮助护生提高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在实践中处理人际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实习护生的人际关系不容乐观,临床教学应该增加对实习护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培训,并且临床带教教师应该更加关注男性、专科学历、农村户口和独生子女实习护生的人际关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实现角色适应,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缓解人际关系困扰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1] 董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96-97.
[2] Burger JM.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66-70.
[3] Archer KR,Castillo RC,MacKenzie EJ,et al.Perceived need and unmet need for vocational,mental health,and other support services after severe lower-extremity trauma[J].Arch Phys Med Rehabil,2010,91(5):774-780.
[4] 井坤娟.不同层次护理学生毕业实习期适应状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592-595.
[5] 乔祎,戈晓华,章雅青.护理实习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823-825.
[6] 吕俊莲.导致实习护生焦虑的因素及其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3(36):4910-4911.
[7]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
[8] Buhrmester D.Five domains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n peer relationships[J].JPSP,1988,55(6):991-1008.
[9] 魏源.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46-1048.
[10] 孙崇勇.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1):19-22.
[11] 冯晓芳,郑洁,金瑞华.护理专升本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10):466-467.
[12] 黄燕.重视90后护理学生思想问题,改进护理带教工作[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76-77.
[13] 刘迎春,刘迎利,许振丹.临床实习护士人际沟通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306-308.
[14] 陈玉霞,叶存菊.实习护士与带教教师沟通困难原因分析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3):83-84.
[15] 周繁华,刘爱忠.我国护理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1):262-264.
[16] 许燕.男护理学生的人际关系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9,24(18):69-71.
[17] 石文惠,田伟,王春华.医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221.
[18] 赵娅,张青.护理本科生宿舍人际关系及自我认同感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12):912-915.
[19] 朱宏锐,曾慧,吕晓凡.不同学历护理学生共情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4):590-593.
[20] 王进,纪忠红,时晓柯.高职护理学生社交焦虑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4):1-3.
[21] 陈艺娟.高校农村大学生心理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3):131-133.
[22] 李辉山,郭殿声.家庭环境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30(5):149-151.
[23] 李丽君.独生子女护理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培养对策[J].全科护理,2015,13(16):1571-1572.
[24] Varshika M.Interpersonal skills development in Generation Y student nurses[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4,34:143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