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帅惠琼王佳琳

摘要[目的]了解某中医院校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对分层整群抽样的350名中医院校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医院校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总分为(74.93±12.08)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级、是否专业调剂、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学习成绩的本科护生的元认知能力得分不同(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学习成绩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为元认知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中医院校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水平有待提高,护理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讨和实施提升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水平的教育策略,提高其元认知能力水平。

关键词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影响因素;中医院校;教育策略;学生干部;专业调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护理学一级学科地位的确立和落实,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对护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新的更高的要求[1]。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多元复合人才是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方向[2]。“元认知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J.H. Flavell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自我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的能力[3]。近年来,在护理学发展过程中,单独依靠专业知识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护生发展的需要,医学教育提倡侧重于培养护生的自学能力[4],提高元认知能力是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战略[5]。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元认知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元认知能力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技能表现有潜在积极影响[6],而中医院校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的报道较少。因此,有必要调查了解中医院校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在护理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本科护生的元认知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某中医院校护理学院2014级—2016级3个年级中随机抽取6个班,每个年级2个班,共384名本科护生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全日制本科护生;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正在进行临床实习的本科护生;未完成护理相关基础课程者。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在查阅文献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生源地、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高中文理科情况、是否为专业调剂、学习成绩(根据上一学期各科成绩的总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共10项内容。②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此量表由康中和[7]研制,用于评估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根据元认知能力的时间过程分为元认知能力计划、元认知能力监控、元认知能力调节和元认知能力评价4个维度,共24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不”计1分,“很少”计2分,“有时”计3分,“经常”计4分,总是计5分,总分24分~120分,得分越高,元认知能力水平越高。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93,内容效度好。

1.2.2 资料收集方法 2017年4月,由3名调查组成员对384名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组成员调查前由专业老师进行统一培训,内容包括调查的目的、调查内容和注意事项等,掌握调查技巧,避免调查者偏倚。调查遵循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研究者使用统一指导语,讲解填写问卷的注意事项和保密性,调查对象仔细阅读后,匿名独立填写问卷,答卷时间不超过25 min。问卷当场收回,并逐一检查,剔除规律性作答和漏答问卷。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84 份,回收有效问卷350份,有效回收率为91.1%。

1.2.3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表格进行双人数据录入和查对,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料类型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表示,采用t检验和F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其与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中医院校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现状 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总分为(74.93±12.08)分,各维度得分、条目均分及得分范围见表1。

1 350名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得分情况

项目条目数得分范围维度得分条目均分元认知能力计划77^3521.05±3.993.01±0.57元认知能力监控66^3019.88±3.263.31±0.54元认知能力调节66^3017.25±3.612.88±0.60元认知能力评价57^2516.74±2.973.35±0.59总分24 28^12074.93±12.083.12±0.50

2.2 中医院校不同人口学资料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得分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350名中医院校本科护生年龄为(20.26±1.16)岁;男40人,女310人。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提示,不同生源地、独生子女、高中文理科情况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元认知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专业调剂、学习成绩本科护生的元认知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不同人口学资料本科护生的元认知能力得分比较

项目 分类例数构成比(%)得分统计值P性别 男4011.4378.49±13.63t=4.380.028 女31088.5774.47±11.88生源地 城镇10931.1474.39±13.84t=-0.310.577 农村24168.8675.17±11.21年级 一年级11131.7173.99±12.63 二年级10128.8677.79±11.62F=7.110.001 三年级13839.4373.59±11.95独生子女 是13538.5776.18±12.68t=2.350.126 否21561.4374.15±11.65学生干部 是9126.0077.78±11.71t=4.310.031 否25974.0073.93±12.16高中文理科情况 文科17148.8675.38±12.32t=0.460.498 理科17951.1474.50±11.86专业调剂 是14340.8673.07±11.80t=-4.030.043 否20759.1476.21±12.28学习成绩 年级前1/310530.0077.93±12.44 年级中1/318552.8674.57±11.72F=7.100.001 年级后1/36017.1470.78±11.29家庭人均月收入 ≤1 000元7120.2975.77±10.86F=1.530.218 1 001元^14541.4373.59±12.14 ≥2 000元13438.2875.93±12.56 注:学习成绩为上一学期各科成绩的总平均学分绩点排名。

2.3 中医院校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变量赋值见表3。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设为自变量,元认知能力总分为应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习成绩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为元认知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共同解释总变异的24.8%。见表4。

3 引入回归方程的各自变量赋值方式

自变量 赋值年龄(岁)原值输入性别男=1;女=0年级(以“三年级”为参照设置哑变量)X1(一年级=1;其他=0);X2(二年级=1;其他=0)学生干部是=1;否=0专业调剂是=1;否=0学习成绩年级前1/3=3;年级中1/3=2;年级后1/3=1

4 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变量偏回归系数标准误标准化偏回归系数t值P 常数项67.390 2.09832.122 0.000性别4.7242.3670.0881.9960.046学习成绩3.5430.9400.1983.7710.000学生干部2.1360.6900.1723.1120.028 注:F=13.332,P<0.001;R=0.498,R2=0.248,调整R2=0.241。

3 讨论

3.1 中医院校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350名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总分为(74.93±12.08)分,低于邢淑云等[8]的研究结果,与张雪雁[9]的研究结果比较接近。元认知能力4个维度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元认知能力评价(3.35分±0.59分)、元认知能力监控(3.31分±0.54分)、元认知能力计划(3.01分±0.57分)和元认知能力调节(2.88分±0.60分)。元认知能力评价是指学生完成一项认知学习任务后,判断自己的认知效率和认知效果,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动机的能力[10]。本研究中,元认知能力评价得分最高,与刘秀儒等[11]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大部分中医院校本科护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可能原因有:一方面,中医院校护理学院越来越注重护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了多项教学模式探索和改革,引导护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探索培养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人才;另一方面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积极进行自我评价,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医学生积极运用元认知理论开展自我评价,护生各方面的认知能力都得到提升[12],因此要注重提高护生元认知能力评价能力。元认知能力调节是指个体对认知过程所进行的调节活动[9]。本研究发现,元认知能力调节得分最低。一方面说明护生元认知体验的深度和元认知调控的水平不高,没有很好地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技巧,自我调节能力亟待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护理教育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护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适时进行自我调整,努力改善自身不足,更有利于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学习效果必然会得到提高,同时护理教育者也应重视护生的元认知调节能力。

本研究中,本科护生的元认知能力监控和元认知能力计划位于元认知能力评价和元认知能力调节之间,提示本科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计划和监控能力相对较好,护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能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进而完成整个学习过程[13],此外也能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节,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改善自身的不足。研究显示,元认知能力监控是元认知策略的核心,将元认知策略运用于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4]。由此可见,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都要重视锻炼和培养护生的自我计划能力,提高护生的元认知能力监控。

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需要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和提高本科护生的元认知能力。国内已有针对研究生的研究发现,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扩充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同时加强监控训练,提高元认知调控能力和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激发学生元认知体验[15]。护理工作者可以探索将这些措施用于提高本科护生的元认知能力水平。

3.2 中医院校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

3.2.1 性别 研究结果显示,男护生的元认知能力水平更高,这一结果与张雪雁[9]的研究结果有差异。探讨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家庭、社会文化背景和接受的教育有关,随着传统观念的转变,社会规范要求男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胆大、质疑和反叛等[7];另一方面,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越强,元认知能力越强[16],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特点可以发现,男护生与女护生相比,意识到自身更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主动进行自我评判和反思。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能力的基础,扩充元认知知识能促进元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扩充元认知知识首先必须增强护生的元认知意识[15]。而冯海云[17]的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的元认知意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护理教育者应积极探讨适合护理人才发展的教育策略,根据男女护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进一步提高本科护生的元认知能力。

3.2.2 学习成绩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成绩排名属于年级前1/3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更好。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本科护生在了解护理专业后,意识到自身作为一名护生的首要任务是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大量的基础医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各项护理实践操作技能等,自我效能感好的护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及时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3]。关丹丹[18]的研究表明,元认知知识在各领域的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元认知知识在认知历程中起关键作用,可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和解决问题。卢芳等[19]研究发现,本科护生的元认知能力与学习倦怠呈负相关(P<0.01),通过培养护生的元认知能力,可以有效降低学习倦怠的发生,而学习倦怠的降低,增强了护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进一步促进了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本科护生学习过程中,护理教育者可以构建基于元认知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从而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20],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元认知能力。

3.2.3 担任学生干部 本研究结果显示,担任学生干部的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得分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护生。原因可能是本科护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加强,高校也注重尽可能创造条件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严格选拔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担任干部;此外责任意识较强的学生干部,对自己负责,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对学业有积极影响[21];同时在学习和工作中,学生干部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和履行自己的职责,有条理、有规划地制订和执行各种工作计划,准确把握工作和学习的平衡点,注重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拓展人脉[22],担任学生干部的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更好。因此,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可以根据护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护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锻炼平台,同时护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竞选活动,在此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达到双赢效果。

4 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院校本科护生的元认知能力总体水平偏低,其中元认知能力评价得分最高,元认知能力调节得分最低,提示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在以后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护生的元认知能力,特别是元认知能力调节能力,引导护生关注自我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正确评价和认识自我,同时更注重指导护生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全面提高元认知能力。性别、是否担任干部和学习成绩是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是否担任干部和学习成绩是可干预因素,提示护理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讨和实施提升护生元认知能力水平的教育策略,为护生提供锻炼平台,鼓励护生在保证完成学业课程的前提下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和班级竞选,锻炼各种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多元复合人才。此外,本研究因研究者精力、学识和时间受限,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详细了解不同地区、院校本科护生的元认知能力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时扩大影响因素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曹宝花,史瑞洁,张银玲,等.护理学一级学科定位下人才专科化培养的思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4):70-71.

[2] 赵衍刚,刘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77-79.

[3] Flavell J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1:1.

[4] 刘建金.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的战略反思——以外语教学为进路研究[J].战略决策研究,2010(5):47-51.

[5] 林辉,李媛媛,符逢春,等.中医学专科生“元认知”的调查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108-110.

[6] Oh HK.Impact of meta cognitive ability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skill performance in nursing simulation learning[C].Healthcare and Nursing,2016:83-88.

[7] 康中和.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的初建[D].太原:山西大学,2005.

[8] 邢淑云,魏丽丽,孙铮.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与临床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4):1057-1061.

[9] 张雪雁.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及其与自我效能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0] 王书延.大学生元认知能力与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11] 刘秀儒,林霞,危诚怡,等.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26):3248-3252.

[12] 陈磊,俞赤卉,蔡景一,等.基于元认知理论实施医学生自我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6):946-948.

[13] 邢淑云,魏丽丽,代同华,等.护理专业研究生元认知能力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2):126-129.

[14] 鲁莹,邓昌勇.元认知策略与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92-195.

[15] 董莉.提高研究生元认知能力的网络学习环境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2.

[16] 张雪雁,范秀珍,李军,等.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与元认知能力关系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4(1):51-53.

[17] 冯海云.医学本科生元认知意识、性别、听力成绩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2):9-10.

[18] 关丹丹.浅谈元认知知识的培养及其评定[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1):17-20;29.

[19] 卢芳,尹安春.护理本科实习生学习倦怠与元认知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9):679-682.

[20] 鲍娟,柯尊平,魏刚.基于元认知能力的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环境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6):1218-1220.

[21] 樊士德,董思群,陈蕾.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对学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4):68-73.

[22] 陈洪兵,薛晏.高等学校学生干部角色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592-594.

Status quo of meta cognitive ability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Shuai Huiqiong,Wang Jialin,Zhang Yuan,et al

(Nursing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Sichuan 61007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meta cognitive ability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Methods:Totally 350 nursing undergraduates,select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were surveyed by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meta cognitive ability scale.Results:Total score of meta cognitive ability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was(74.93±12.08).Single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s in meta cognitive ability score among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s,grades,whether adjusting major or not,whether serving as student leader or not,academic records(P<0.05).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gender,academic records and whether serving as student leader or not we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meta cognitive ability.Conclusion:The meta cognitive ability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 need to be improved, nursing educator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and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meta cognitive ability level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Keywords nursing undergraduate;meta cognitive ability;influencing factor;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education strategy;student leader;major adjust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18.14.019

文章编号:1009-6493(2018)14-2228-05

作者简介 帅惠琼,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王佳琳(通讯作者)、张媛、叶娇单位: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

引用信息 帅惠琼,王佳琳,张媛,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生元认知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8,32(14):2228-2232.

(收稿日期:2017-07-27;

修回日期:2018-04-12)

(本文编辑 崔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