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研究

夏天慧

根据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时标志着这个国家进入“老龄社会”[1]。我国早在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全球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2]。我国老龄化社会呈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老、四化(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并发的特征[3],加之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4],当今社会有限的医疗和养老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此国家2015年提出《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等[5]。由此可见,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将是未来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将对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为其进一步完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产生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重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科技的发展,人口出生率降低,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308 6亿人,占总人口的16.7%;65岁及以上人口1.500 3亿人,占总人口的10.8%[6]。伴随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龄、失能、失智、空巢等特殊老年群体的队伍逐渐壮大[7]。同时,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相交织,呈未富先老的特点[8],给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压力,养老任务艰巨复杂。

1.2 老年人医疗养老需求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衰退,医学敏感度增加,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快速上升[9]。调查显示,老年人平均患有2种或3种疾病,且具有常发性、易发性与突发性的特点[10]。他们仅在疾病的急性期得到住院治疗,于恢复期或病情好转后出院,并未彻底治愈,还需进一步持续治疗和康复护理,尤其是带有管道、伤口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11]。如何提高慢性病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其对医疗与养老的多重需求,已成为我国医疗改革的关注焦点。

1.3 现有医疗养老供给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仅为老年人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治疗服务,缺乏老年病专科门诊和老年病专科医院[12]。养老机构仅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护,医疗保健、康复训练、精神慰藉、心理支持等服务项目涉猎较少,北京市约40%的养老机构内没有医务室[13]。截至2015年3月,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5张,与国家目标的35张~40 张有一定差距,养老床位供不应求。但由于缺乏医疗服务,养老机构的床位实际上空置率很高,合肥市养老院有高达50%的床位闲置[14]

1.4 养老模式和养老观念的改变 目前我国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3种养老模式[15]。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的改变,传统子代养老观念淡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16];机构养老数量规模有限,成本高,服务水平低,很难满足养老需求[17];社区居家养老可使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但起步晚,发展尚不完善[18]。同时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升,未来老年人将普遍接受过各类教育,他们崇尚独立自主,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将超过单纯的生活照料需求。

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概念及类型

2.1 概念 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19]。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服务的延伸和拓展,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疾病谱改变的新时期,从医学和社会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与身心健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区别于传统的只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将老年人的医养需求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综合全面、多层次、个性化的“医”“养”服务[20]。其中“医”主要包括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康体检、临终关怀等服务,“养”主要包括生活照顾、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21]。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残障、慢性病、易复发病、大病康复期和癌症晚期的老人[22]

2.2 类型 近年来各地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初步形成以下4种医养结合形式。

2.2.1 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对一些中小型医院进行内部结构调整,使其转型为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院、老年疗养院等,为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全面综合的连续性医疗养老服务,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最大化利用。例如合肥市滨湖医院依托本院已有的医疗平台,开设无陪护老年科,将老年无陪护病房发展成集健康教育、医疗、护理、康复、养老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病房[23]

2.2.2 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 在“公建民营”的形势下,即由政府出资建设、民间机构运营,在养老机构中引入专业的医疗机构,开设医务室、门诊部、护理站等,使老年人在机构养老的同时,获得优质高效的专业化医疗护理服务。青岛市2012年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开创国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先河,在养老机构内设立医疗机构,收住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实现“医养护一体化”[24]

2.2.3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由医院派遣医生护士到养老机构,定期为老人进行疾病诊治和健康体检;养老机构中若有人突发疾病,可紧急联系合作医院,医院将第一时间派遣医护团队进行抢救。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联合河南省36家养老机构成立了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老人的医养需求能在联盟内得到 “一站式”满足[25]

2.2.4 医养结合进社区、进家庭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签约服务”模式,在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医疗团队与社区居民之间形成契约医疗服务关系,为社区高龄、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慢性病管理、健康指导、上门访视等服务。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患病老人建立家庭病床,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综合服务,实现了医疗与养老的无缝对接[26]

3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现存问题

虽然各地已经探索出适合自己区域的医养结合模式,但由于国情和各种社会因素,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管理标准不统一、医养融合不紧密 医养结合的实施涉及卫计委、民政部和社保部三个部门。卫计委负责管理医疗卫生服务,民政部负责管理养老机构,社保部负责管理医疗报销。当今社会这3个部门分立存在,因行业差异、制度分设、财政分割等因素,尚未就医养结合养老事业制定出统一的管理标准,导致医养结合相关举措无法落实[27]。同时医疗机构缺少老年专科,养老机构未设医疗服务,医养未能真正有效融合。

3.2 法律法规不健全、服务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尚无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体系与医疗保险体系并未融合。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和医保运行不统一,各地多以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进行医保结算,所收费用是居民人均收入的2倍~3倍,大部分老人无力负担[28]。政府尚未健全保障医养结合居家养老顺利实施的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养老服务标准、行业规范及评估监督机制[29]

3.3 专业人才缺乏、服务内涵窄化 全国老年医养结合产业分会会长李鹰表示,医养结合的主导者应是护士。而目前养老护理员都是由社会上的各劳务中介公司管理的,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文化素质偏低,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30]。大部分养老机构以日常生活照料为主要服务内容,而医疗保健、康复训练等服务项目涉猎较少[31],同时在养老护理工作中缺乏人文关怀[32],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医疗养老需求。

3.4 信息化建设不足、智能化技术缺乏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西方国家已创造出多种采集健康信息的智能终端,如非侵入性穿戴式传感器[33]、被动遥测监控装置[34],它们可动态监测并实时储存老人的生命体征等健康信息。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智能健康产品创新缺乏,信息化设备应用范围局限。各级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无法进行资源共享,老年人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35]

4 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建议

4.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各部门联系 医养结合养老是民生工程,应由政府主导。政府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养老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打破条块分割。各部门明确分工,通力合作。民政部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财政补贴;卫计委尽快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社保部争取建立长期的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增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报销范围。

4.2 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化 日本政府主导社会和市场多方力量参与养老事业,依托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现了养老资源高效统一管理[36]。借鉴日本的养老经验,我国政府应努力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特许经营、政府购买等方式,兴办老年疗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特别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为老年人提供连续多层次的医疗护理服务。

4.3 加强养老队伍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 教育部应规划完善现有教育体系,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确保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应建立资格认证、激励机制、职称评定体系,保证提供养老服务的医护人员的自身权益和职业发展[37]。同时扩大志愿者招募,充分动员社会公众自愿参与助老服务,形成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体,以志愿者为辅助的庞大养老队伍,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

4.4 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智慧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鼓励健康服务机构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政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研发设计智能终端,动态监测、实时采集、同步存储老年人健康信息;积极探索和构建区域协同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解除各级机构和老人之间的信息孤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实现积极老龄化和智慧型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

5 小结

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给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传统医养分离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重医养需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可为老年人提供急性期住院治疗、恢复期康复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集安宁疗护于一体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促进家庭、社区、医院、养老机构间的紧密结合,实现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必将成为未来养老事业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龙亚香,肖东玲,李莉,等.衡阳市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6,30(8C):3068-3069.

[2] 关青,罗跃嘉.认知老化与健康老年[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华医学会,2015:1.

[3] 姜春力.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与“十三五”时期应对战略与措施[J].全球化,2016(8):90-105.

[4] 姜荣荣,徐桂华,李洁,等.我国老年人养老需求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3):4082-4083.

[5]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S].2015-11-18.

[6]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S].2017-02-28.

[7] 邹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形成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格局[J].中国民政,2015(10):10-11.

[8] 蔡昉.未富先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J].国际经济评论,2012(1):84-97.

[9] 裴晓梅.老年长期照护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

[10] 李乐之,PaulaMilone-Nuzzo.长沙市望月湖区老年人健康需求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18(8):563-566.

[11] 朱信美,翟晓晴,黄敏,等.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居家护理的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0):726-728.

[12] 宋妮.我国老年病护理专科护士培养现状分析与建议[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2):44-45.

[13] 刘墨非.疏解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之困[J].北京观察,2011(6):20-21.

[14] 黄佳豪,孟昉.安徽省合肥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4):62-66.

[15] 郝燕萍.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14,28(8B):2819-2821.

[16] 于彬彬,柳韡.老年人居家照护现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8):764-766.

[17] 孙建萍,周雪,杨支兰,等.国内外机构养老模式现状[J].中国老年学,2011,31(7):1264-1266.

[18] 杨敏,钱英.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1A):37-39.

[19] 刘文红,彭嘉琳.护理服务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8):1023-1024.

[20] 戴伟.大健康理念下的“医养结合”模式[J].中国社会保障,2015(10):82-83.

[21] 林丽芬.衢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社会工作,2015(17):29-32.

[22] 杨雪莲.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发展现状探究[J].医药前沿,2015(34):17-18.

[23] 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5):69-74.

[24] 王赟,曹勇,唐立岷,等.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5(2):72-73;77.

[25] 张浩淼.关于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11(4):93-96.

[26] 涂英,廖敏怡.从家庭医生式服务看医养结合中社区护士的作用[J].全科护理,2016,14(13):1307-1309.

[27] 钟晓利,梁小利,彭德忠,等.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58-59.

[28] 杨贞贞.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29] 孙慧峰.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职责定位研究[J].兰州学刊,2010(4):86-89.

[30] 张立新.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护理助力实现中国梦——访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老年医养结合产业分会会长李鹰[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1):1441-1443.

[31] 王章安,杨龙,滕雪萍.南宁市社区老年人群居家养老服务需求[J].中国老年学,2015,35(22):6535-6537.

[32] 田红梅,梁悦,颜海萍,等.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5):12-16.

[33] Solar H,Fernández E,Tartarisco G,et al.A non invasive,wearable sensor platform for multi-parametric remote monitoring in CHF patients [J].Health and Technology,2013,3(2):99-109.

[34] Rantz MJ,Skubic M,Popescu M,et al.A new paradigm of technology enabled' ital sign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health change for older adults [J].Gerontology,2014,61(3):281-290.

[35] 宋应诺.基于医疗信息技术构建区域协同医养一体化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探索[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5.

[36] 徐玉豹.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J].时代经贸,2013(24):189-190.

[37] 张仙桥,李德滨.中国老年社会学[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71-375.

Development status quo of old-age mode of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in China

Xia Tianhui,Fan Ling

(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Liaoning 110004 China)

摘要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产生背景、概念类型、现存问题等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为未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老龄化;养老需求;社区护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18.11.009

文章编号:1009-6493(2018)11-1691-03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编号:L16BGL045。

作者简介 夏天慧,护士,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范玲(通讯作者)单位: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引用信息 夏天慧,范玲.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护理研究,2018,32(11):1691-1693.

(收稿日期:2017-06-30;修回日期:2018-05-22)

(本文编辑 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