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艳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career decision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 intern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ang Yan(Affiliated First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jian 350005 China)
摘要:[目的]了解护理本科实习生职业决策情况,分析影响其职业决策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管理者及教育者在其职业决策中的正确引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对在福州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12名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将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主题。[结果]护理本科实习生择业较多选择为临床护士、护理教师、护理管理者;多数人选择留在大城市就业,也有实习生选择回到父母身边。影响护理本科实习生职业决策的4个因素包括护士的社会地位、家庭状况、护理学的专业性质、实习经历。[结论]护理本科实习生的职业决策中存在多方面的困惑,实习医院在致力于提高实习生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实习生对理论、心理、就业信息和技巧等方面的需求,以增强本科护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关键词:本科;护理专业;实习生;择业观;职业决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码: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33.014
文章编号:号:1009-6493(2015)11C-4141-04
作者简介 方艳,讲师,主管护师,硕士研究生,单位: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收稿日期:(2015-09-06;修回日期:2015-10-26)
职业决策是决策者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参照外在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依据自身的特性,对预期目标实现可能的判断分析,并作出合理取舍的过程[1]。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得到普遍提高,但同时也给即将毕业的护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问题。如何引导高校护生找到合适的职位,使其人尽其才,并成为护理队伍中稳定的一员,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学校和医院管理部门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与某高校本科护理实习生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分析影响其职业决策的相关因素以及对其职业决策行为的影响,为临床护理管理者及教育者在其职业决策中的正确引导提供依据。
1.1 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12名来自福建省某医学高等院校,目前在福建省福州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应届全日制护理本科学生,实习时间为10个月;年龄21岁~24岁;男4名,女8名;常住地为农村7名,城市5名;已找到工作3名,未找到工作6名,决定考研3名。将接受访谈的12名护生分别用英文字母A~L进行编号。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实习时间、常住地、工作动向等信息。访谈提纲:在编写正式的访谈提纲前,笔者根据文献的回顾草拟了一份访谈提纲,并征求了2名临床护理专家及2名就业指导专家的意见,同时寻找到符合条件的2名本科护生进行试访问,这2名受访者的访谈结果不予纳入正式访谈的名单。根据专家的意见及试访问的结果对初稿进行修改后,拟定了正式的访谈提纲。
1.2.2 研究方法
1.2.2.1 资料收集 采用自拟的访谈提纲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在正式访谈前,被访谈者均已了解访谈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正式访谈过程中,笔者根据访谈提纲的指引和受访者的实际情况,对提问的顺序和问题的提出方式做灵活的调整,同时抓住时机对受访者有价值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追问[2],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访谈内容。每个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为60 min。
1.2.2.2 资料分析 以文字的形式整理访谈的内容,并借助Claizzi的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①仔细阅读所有的访谈记录;②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③对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观点进行编码;④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⑤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⑥辨别出相似的观点,升华出主题概念;⑦返回参与者处求证[3]。
2.1 职业决策
2.1.1 职业意愿 12位研究对象对于未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3种选择。①护士。对于本次调查的大部分护理学生而言,由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毕业后临床护士职业成了其唯一的选择,如护生C:“我学的是护理专业,其他行业也不会做,只能从事本专业工作。”②教师。护生F实习了几个月后觉得当护士“太累了,感觉很疲惫”,而且感觉“护士没有地位”,所以她“想去医学类院校当老师”,现在也在准备第2轮的研究生考试。③护理管理。护生J希望以后能在医院从事护理管理,目前正在考研,想考家乡1所省级医院护理部主任的研究生。
2.1.2 就业地点 关于就业地点主要有以下两种选择。有的护生认为自己还年轻,想先留在大城市,这样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当然他们也知道大城市“毕业生那么多,就业压力很严峻,所以自己就得努力让自己更优秀点,才能脱颖而出”;也有护生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想“陪在父母身边,做个孝顺的孩子”,或者是因为父母期望自己能在距离家较近的地方工作而放弃自己想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想法。
2.2 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
2.2.1 护士的社会地位 3名护生表现出了其对目前护士社会地位的迷茫,认为从病人对医护截然不同的态度可见一斑,“发生医患矛盾时,病人多会投诉护士,却很少敢投诉医生”,所以护生F不愿当护士,她觉得护士“没有地位”。男护生B对此体会尤其深刻,他说:“可能现在临床一些科室的男护士还是比较少,给病人做健康宣教时,开始他们把我当成医生,都很热情,后来听我介绍是护士,态度一下子冷淡下来,感觉心都凉了。”
2.2.2 家庭状况 调查显示,父母收入中低等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大多数把职业的报酬、保障条件等因素放在第1位来进行考虑,自己的兴趣作为次要考虑[4]。此次调查中有发现此类护生,如护生C:“家庭条件比较差,人力资源方面几乎没什么帮助,找工作时也只能倾向于工资高的医院。”另外,家人的期望也是护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会考虑到的重要意见,护生L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很希望她能留下来工作,但由于她是家中的独女,最终还是放弃了大医院工作的想法,选择回到父母所在的县城。在与她的交谈中,她认为“父母的期望才是自己的第一选择,自己还年轻,机会还有很多”。
2.2.3 护理学的专业性质 访谈对象中有5名护生直接或间接表达了对护理专业的看法,觉得护理专业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就业选择,护生H谈到:“对于护理专业而言,它的社会专业性太强了,除了在医院等卫生领域,在其他方面就很少涉及。”
2.2.4 实习经历 护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临床实习在护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对于本科护生而言,除个别外地护生为返回生源地选择了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外,由学校安排的实习单位均为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有着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和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一家好的医院所给予的正向指导以及实习生们在医院所得到的正性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职业决策。护生G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实习期间医院带过我的老师和与我接触过的家属及病人都很喜欢我,而且经过努力后我成功被聘为该医院的护士,我很喜欢护士这个职业,我为自己能成为一名男护感到开心。”
研究者根据访谈内容总结出临床实习经历从以下3个方面对护生职业决策产生影响。①培养职业习惯。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的对象都是无知觉的仿真模型,真正的实践都是到临床实习以后才接触到,此时面对的就是真正的病人,特别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实习阶段接触到和学到的知识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影响是很大的,其中就包括职业习惯。护生H觉得:“在实习医院学到的东西很多都会让自己养成习惯,很难去改变,而且这些习惯可能会跟着自己一辈子”。②形成职业认同感。实习医院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会影响他们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护生C认为如果实习期间进行的仅是机械的更换点滴和铺床的工作,那么他对护理工作也将“充满反感”和“没有激情”“更别谈喜欢”了;而护生A为所在实习队的队长,因其沟通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实习表现突出受到多科室护士长、带教老师及病人家属的表扬,更坚定了从事护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她认为“临床实习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认识各种人”,因此她说“毕业后还是会先选择临床工作吧,积累些经验后应该会考虑再回到学校读书”。③增加就业资本。护生G和护生K都认为实习医院的“知名度、教学能力、综合实力”等会在无形中会增加自己的“就业资本”。
3.1 护理本科毕业生职业决策现状 职业决策的研究最初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后应用于职业心理学。早在20世纪就有学者综合了自我效能理论和职业成熟理论,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这一概念,代表了个体对于职业选择的自信心程度[5]。调查显示,大部分本科护生毕业后选择从事临床护理工作[6,7],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过快增长导致就业压力,许多本科护生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会在就业前主动提升自身价值,以便取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本次调查中也有2名护生表示已经在学校里获得了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证书,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了解到他们班级的大部分护生已经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另有一部分人为了能成为护理院校教师,选择了考研这一必经之路。除此之外,与国外大部分本科护士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业情况相比,国内本科护士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也相当匮乏,大部分高学历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倾向于待遇好、机会多的大中城市三级医院,而二级医院则出现护士配置不足,年轻化严重,学历、职称普遍偏低,呈现出高学历缺少的现象[8]。本调查有6名护生也表示,尽管知道省属医院竞争压力大,但由于其经济收入高、能获得更多知识和经验,还是优先选择大医院。
3.2 社会舆论对护理的负面认知是影响护生职业决策的不良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护士的认识不够全面,护士职业始终得不到社会应有的理解与重视[9]。特别是在目前一些医院管理的改革中,重医轻护的表现尤为突出[10],护士被认为仅是医生的助手。这与本科护生的职业期许相去甚远。左一红等[11]调查了北京市及河北省7所三级综合医院内420名护理实习生,发现所选职业的工作性质及社会认可程度是毕业生们在进行职业决策时最先关注的内容。护生在实习过程中逐渐接触到临床护理工作,并亲身感受到护理工作的高风险、高压力和高要求,加之部分护理人员的消极工作态度引导以及病人的不信任,加深其对护理专业前景的悲观态度。黄桥等[12]对高校护生专业思想现状的调查显示,有83.11%的护生认为国内护士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有55.57%的护生对护理学专业的前景感到迷茫。这与本次访谈的结果相似。
3.3 家庭因素是影响护生职业决策不可忽视的存在 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与护生就业压力密切相关,经济收入越高的家庭,护生的就业压力就越小[13,14],考虑原因为收入高的家庭能够为护生提供的各种帮助也更多,护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选择的空间就更自由。而家庭收入低的护生则更倾向于把未来的经济收入作为其职业决策的首选条件,以期能够改变自己及家人的生活条件。吴欣娟等[15]认为,重要的他人或个人的观点是影响选择者决策的主要因素,在对护生择业意向的研究中,发现受影响最多来自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及朋友等。本调查中也有3名护生把父母的期望作为其职业决策的首要选择,甚至因此放弃了更好的就业机会。
3.4 实习经历是改变护生职业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也是护生由学生角色向护士角色转型的“准社会”阶段。一个理想的、支持性的临床学习环境有助于护生形成积极稳定的职业态度,而带教老师的选择尤为重要。合格的带教老师不仅可以传授给护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还能以自身对工作的热情和敬业、对病人的同情和负责、对同事的团结和友爱给护生施以积极正面的影响。在许多文献报道中,临床实习期对护生职业认同的培育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Watson等[16]研究结果显示,36.23%护士认为实习阶段是其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期,29.54%的护士认为实习期带教老师是影响其职业认同发展的重要他人,其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左一红等[11]研究结果发现,护生对临床实习环境的评价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实习过程中,护理本科生做了较多简单而繁琐的服务性工作或非技术性工作,使护生感受不到个人能力的发挥以及自身价值的体现。而秦霞等[17]的调查结果则显示护生整体的职业认同得分较高,实习收获和实习满意度与其成正相关。本研究也发现,实习医院及带教老师对护生的肯定和信任是护生选择继续从事护理工作的最大动力,而临床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则在一定程度上会磨灭护生的工作热情,并最终导致其转行。
3.5 就业指导及建议 结合本次访谈结果及护生在访谈过程中提出的期望,研究者认为实习医院可提供以下5个方面的指导和帮助。①专业技能:学习专业技能,把理论结合实际,巩固理论知识等,这些都是临床实习的意义和目的,其中掌握专业技能占的比重较大。大多数同学都希望医院能给予有关专业技术的指导,使自己有充分的资本应对用人单位的考核。②护理方面的新知识: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才能清楚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实习医院除了帮护生扎实其基本技能,还可以介绍一些临床护理的新进展和最新的疾病护理指南、医院的管理等,扩展同学的知识面。③就业信息:为了帮助护生在就业竞争中,以更得体的仪容、更出色的表现赢得面试人员的好感,实习医院可以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和模拟面试,以正面和反面案例帮助护生掌握面试技巧,增加护生的自信心。④职业思想教育:在巩固理论知识、加强操作技能的同时,实习医院还应重视培养实习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认同感,学习护患沟通的技巧;引导护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多方位考虑就业地点,鼓励其向二级医院分流。⑤正向心理教育:可以邀请老一辈护理人员现身说法,面对面地与实习护生进行交流,答疑解惑,提供正能量,及时纠正同学们存在的消极观念,增加对职业未来的信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护理专业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护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通过此次对12名护理本科实习生的研究分析,发现临床护理工作是护生择业的首要选择。影响本科护生职业决策的4个因素包括护士的社会地位、家庭状况、护理学的专业性质、实习经历。建议实习医院在致力于提高实习生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实习生对理论、心理、就业信息和技巧等方面的需求,以增强本科护生的就业信心,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得到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 林建珠.福州市大学生职业决策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1.
[2] 方艳.肝移植受者生活质量的质性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7:1.
[3] 张睿,杨莘,王玲,等.老年痴呆患者照顾者照顾感受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589-592.
[4] 张文,张墨.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J].商业经济,2011(8):23.
[5] 卢建文,李灵.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护理本科生实习阶段教育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106-108.
[6] 万学英,刘化侠,徐迎春,等.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17):64-66.
[7] 黄灵,许虹.杭州市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护理教育,2011,8(9):396-398.
[8] 郭红艳,么莉,李昂,等.二级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4):57-60.
[9] 古宏文,万丽红,李丽娟,等.SARS流行前后护士地位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12C):3139-3141.
[10] 石敏,成诗黔,江慕尧,等.重医轻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2):59-61.
[11] 左一红,孙秉赋,孙玉倩,等.护理本科生职业决策与临床学习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4,21(16):25-28.
[12] 黄桥,胡翠环,杨纯子,等.高校护理本科生专业思想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28(8):78-80.
[13] 吕芳菲,李春芳.临床实习护生就业压力与专业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0A):2652-2654.
[14] 伍媚春,吴艳平.护理本科本主观职业障碍与专业自我概念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9):949-952.
[15] 吴欣娟,马丽莉,贾朝霞.护理专业毕业生择业意向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37-839.
[16] Watson R,Hoogbruin AL,Rumeu C,et al.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perception of caring between Spanish and UK nurses[J].J Clin Nurs,2003,12(1):85-92.
[17] 秦霞,黄芳,孙君红.实习护生职业认同与从业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2,27(7):68-70.
(本文编辑苏琳)